重要通知:
 全国教育服务机构

 热门职业
中国企业还有必要再走出去吗?
2016-09-01 09:38:53 】 浏览:820
 
中国企业“走出去”,这其实是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它包含的内容,从广义上来说,应该既包括中国企业对海外的商品、服务的输出,也应该包括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

在海外的投资,应该既包括企业的债券投资,包括购买债券、发放贷款,也包括企业的股权投资。股权投资里,应该也既包括控股10%以上的所谓海外的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也包括控股在10%以下的资产配置 (Portfolio Investment)。

我想我们今天的讨论会集中在相对比较狭义的中国企业海外的股权投资上。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大体上包括这几点:第一,关于中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第二,关于世界经济走势的几点观察;第三,关于中国经济现状的几点评论;第四,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几个要点。

一、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

从根本上来说,中国企业“走出去”,从国家的层面来说,这个原因和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应该是相同的、类似的,或者说是有关联的。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WTO是一个参与国之间消除或者是降低关税壁垒,开放国内市场,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协议。它的背景就是劳动分工在全球的发展已经使得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它有几点含义:

首先,就是原先可以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整地完成的生产过程,现在被细分成了若干个节点,或者所谓分过程,可以在不同的国家和公司进行生产。所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你很难说哪个公司、哪个国家的产品仍然是某一个国家的产品。比如像波音787,现在已经有797了,你很难说787就是美国波音公司的产品,因为它65%的部件都是从世界各国,主要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配件制造商生产的,其中35%是由日本的制造商来提供的。所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当中,整个的生产过程被细分了。

其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当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企业跟企业之间的竞争了,而是一条产业链和另外一条产业链之间竞争。在这个环境下,一家企业生产得再好,上下游的企业不给力,产品可能仍然很难在市场上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中国加入WTO就是要参与整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就要融入全球的产业链。否则的话,你可能至少会几十年丧失一个快速发展的机会。

那么,中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呢?

因为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那肯定是有利有弊的。从广义上来讲,这个压力和义务更多的是在国内,当然我们不是说这个所谓“请进来”只有弊端,因为企业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总的来说你需要开放市场,你需要把自己的市场让利于“请进来”的国外的企业。而机会和机遇更多的是在国外,因为别人进你的后院分享你的午餐,你也需要进入别人的后院,去争食一份别人的午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中国加入WTO的题中应有之意。你为什么要加入?你不仅要开放国内市场,更多的是要走入国际市场,要分食国际市场的一杯大羹。

从企业的层面看,虽然从国家的层面讲中国企业是应该“走出去”的,但是从企业的层面来讲,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应该“走出去”,并不是说又是一个风口,不管是不是适合企业自己的需要,都要走出去。企业是不是要“走出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一个具体的企业来讲,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是不是能够产生某种“利差”,这个利差不仅仅是利息的差别,而且是利润的差别,是盈利率的差别,是利益的差别。

通常来讲,这种利差无非是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是国内的市场已经饱和了,或者是已经盈利率过低了,所以有开发新市场的需要。

第二是在国外有一些稀缺的土地、劳动力,或者其它的自然资源,你必须要使用海外的市场。像包括现在很多中国的企业都到国外去种地,因为国内的很多土地,一方面本身资源有限,另一方面很多土地都被污染了,你再说你是怎么有机的,但是人家一听你这个产地是某某地方,消费者就缺乏足够的信任。

第三是战略资产的全球配置,这个主要就是说你要控制关键的销售渠道和一些新兴的技术。

最后就是规避风险,因为你要规避贸易壁垒,规避了汇率的波动。像在美国的话,日本的丰田和本田每年都轮流是畅销车的第一名、第二名,但是这些车是不可能在日本本土制造后输出到美国的,而必须要在美国,像加利福尼亚,要本地生产,这样才能规避贸易的壁垒。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企业是需要“走出去”的,这是从国家层面来讲。对于具体的企业而言,需要看具体的企业,国际跟国内的市场是不是能产生某种利差。

二、世界经济、国际市场的状况

可能这是为什么主办方希望我谈一谈关于世界经济走势的一些观察。

世界经济走势,这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具体细分来说,它有这样几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创新驱动的长期的趋势变化;一个是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再有是特定行业的季节性变化;另外就是不可预测的随机性变化。后两点,特定行业的季节性变化和不可预测的随机变化,这个可能跟我们这个论题不是有太大关系。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变化会有一定的关联,因为牵扯到什么时候抄底,不要在高峰的时候接盘,但这个也不是最主要的。因为时间有限,我想主要谈一谈关于创新驱动的长期变化问题。

关于目前世界经济走势长期趋势的变化,有很多的讨论,那我想主要谈这样几点,就是我自己的一些观察。

第一,“云、大、物、移”

即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整个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经营方式和消费者的消费方式,这一点像包括电商、人工智能,包括电动车,包括现在很多无人驾驶汽车。很多人在谈论将来都是无人驾驶的出租车了,这个东西会很大的程度上改变很多的生态。因为现在我们很多使用互联网技术的,更多的还是服务业,比如说用微信,这个产业链并不是很长。但是如果你把这些技术和像汽车这样的行业联系起来,这可能会形成一个很长的产业链,所以这个影响绝对是不可低估的。

第二,中小企业挑战大型企业,作为创新的主导力量

因为传统上我们一谈创新都谈财富500强,因为就是他们最有资源、最有资金、最有能力创新。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创新,更多的是出自中小企业。特斯拉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电动车,包括现在一些无人车,并不是出自三大汽车制造商之手,它是出自中小企业,它不需要跟大型的企业进行联合的研究。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什么叫创新?回到创新根本的定义,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对于现存的产品格局和市场格局的一种否定,越是重大的创新,越是对现有的产品格局和市场格局的一个根本性的否定。而大型的企业,特别是具有主导地位的大型企业,通常是现有的产品格局和市场格局的最大的受益者。所以重大的创新都会引起利益的冲突。这一点,像原来柯达,这是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就是原来在胶片技术上他是居于领先、主导的企业,但是他不能及时的采纳数字照相技术,最终导致了破产。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展开了。

第三,“以小搏大”、跨界竞争正在成为常态

这一点主要得助于金融创新的发展,这些天使、风投、私募、基金,这种创新的股权融资的方式为“以小搏大 ”与跨界竞争成为常态,奠定了基础。所以现在的企业确实不好说谁是你的竞争对手,你确实不能只关注目前已经在业内存在的这些人,明天你不知道会从哪个不同的行业突然出现一个令人非常诧异的竞争对手。时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我就简单讲这几点。

那么长期变化有什么含义?我觉得主要是不是有这样几点:第一,给中国的企业对接海外创新的中小企业一个很好的股权和量产的机会。因为大型企业它自己有量产的能力,他如果有了发明,他愿意商业化,他不需要任何人就可以形成量产。但是因为现在很多的发明者都是中小企业,他没有量产能力,他需要找另外的制造商为他实行量产。再有一点就是股权投资的机会,你跟世界500强合作,你是不可能获得世界500强企业股权的机会,没人给你;但是你和中小企业进行合作的话,你提供融资,是可能有一些股权投资的机会。

第四,关于技术变化的趋势

德国4.0有几个特点: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二是个性化的量产;三是它能够延伸价值链;但是归纳起来,它总的一个特点,是让这个产品能够有更好的质量,消费者愿意在更长的时间里消费这个产品。但是美国的再工业化它有不同的特点,因为这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产品的升级换代很快。像我刚才讲的柯达,你可以在胶片技术上做到极致了,但是突然变成数码相机了,你做得再极致、你做得再好,但是突然没有用了。所以这一点也是我们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对接科学技术发展这个潮流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件事,是究竟“造得好”更重要,还是“造什么”更重要?而美国的这个系统可能有更大的灵活性。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在这儿也不展开了。

三、国内经济的形势

从目前存在的结构性的问题来看的话,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不足同时存在。大的形势是冰火两重天,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处于完全不同的状态,表现出来宏观的层面,就像我们刚才讲到的,是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不足同时存在。而在微观的层面,就是表现出来企业的产品,一方面生产出来的卖不出去,而市场需要的产品缺乏供给。我们听到很多故事,像日本的马桶盖、尿不湿,还有奶粉,等等,这些都并不是一个科技含量非常高,但是是市场需要的产品。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的低价、低质和低值的竞争方式不适应中产阶级崛起所带来的市场需求的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因为中产阶级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不再在钱上那么斤斤计较,他为了产品的质量、特点和性能,他宁愿多花点钱。但是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传统的企业竞争方式还是低价、低质和低值,这一点是重要的原因。时间的关系,也不展开了。

所以要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只是必要条件,不充分。像货币政策,你错了,是不行的;但是正确了,不见得就管用。因为货币有足够的流通性了,但是企业,或者他不借钱,或者他拿了钱以后他干什么,如果你还是去生产增加库存的产品,过剩的产能,这个东西是没有用的,对改变中国经济的状况是没有用的。所以从企业的发展角度讲,它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第一,这个企业你要能生产出卖得出去的产品;第二,你要能够卖出有盈利的价格。要做到这一点的话,企业就必须要走创新之路。

那么怎么走创新之路呢?我想主要是四点:

第一,要差异化

差异化是品牌的基础,因为如果你生产的产品不适合消费者的需要,那当然是不行;如果你适合了这个需要,问题在于,能够生产出适合消费者需要产品的生产厂家不只是只有你一家,人家为什么要买你的?差异化是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要有护城河

护城河是一个可持续性问题,你生产出这种产品,有差异化,但是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非常容易被山寨,可能两个星期就会有类似的产品,同质化的产品出现。所以你如何有一个护城河,建立适当的准入门槛,这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利用互联网

利用互联网来降低成本。“互联网+”不可能改变互联网所加的行业的本质,“互联网+金融”仍然是金融属性,“互联网+手机”仍然是手机的属性,但是互联网可以极大的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包括信息的搜寻成本,企业的营销成本,企业的生产成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企业的融资成本。时间的关系,我也不展开了。小米在这方面是很经典的例子,利用客户实际参与产品的设计,利用口碑进行营销,这都是非常经典的例子。

第四,国际化

“走出去”,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四、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明确企业“走出去”的目的

就是“走出去”解决了企业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而不是盲目地说因为人人都“走出去”了,所以我们也要“走出去”。企业一定要明确有哪些利差,解决了企业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它在企业的战略发展当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是什么样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第二,磨刀不误砍柴工

要充分地了解市场,包括市场的需求、投资环境、法律体系、人力资源、金融市场,尽可能地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新希望集团,他在东南亚“走出去”的布局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他“走出去”之前他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做市场的调研,所以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第三,要解决好融资的问题

海外投资,钱从哪儿来?你能不能从海外的金融市场获得资金?从国内的市场融资,你在海外的资产能不能做抵押?所以钱从哪儿来这是很重要的。

第四,要有国际化人才

尤其是在海外布点,没有国际化人才的话,很难开展合适的经营。像很多行业都是需要和客户直接进行互动和对接的,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了解,这是很难做到的。

第五,企业并购的文化融合问题

如果你不是单独设立独资企业,而是并购,企业文化如何融合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很多大的企业并购失败,都是在于文化不能融合。

最后,关于中国企业相互竞争的问题

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去”,不是采取抱团的形式,而是各自为战,然后在海外进行互相竞争,对中国企业是很不利的。所以可以考虑中国企业抱团“走出去”,一方面增加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协调企业之间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