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
 全国教育服务机构

 热门职业
外籍人才获取中国绿卡
2015-06-04 09:04:57 】 浏览:855
 
  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技术转型,地方政府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正酣。金湾区将目光瞄准了“海归”以及外籍高端人才,透露正争取国家支持,有望在珠海率先实行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制度,并将提供150万元重奖吸引高素质“海归”落户当地创业或研发。

  条件成熟时拟建留学人员创业园

  金湾区昨日向媒体发布《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审议稿)(以下简称《计划》)释放了多个利好消息,其中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的力度之大令人瞩目。

  《计划》称,将搭建面向全球开放的留学人员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平台,实行项目预评审,实现创业项目与金湾区快捷对接。对高层次留学人员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市级评审的,可配套给予100万项目经费补贴及50万元生活补助。在条件成熟时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计划》还透露,将抢抓引进外籍高端人才先机,争取国家支持在珠海率先实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制度。

  在此之前,中国“绿卡”—即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因门槛高,申请困难,被誉为全球最难申请的“绿卡”。据统计,自2004年我国实行“绿卡”制度以来,申请到中国“绿卡”的外国人只有4752人(截至2011年底),相比于每年超过2700万的入境外国人以及逾60万的常住外国人而言比例非常小。

  业内人士透露,该《计划》预示,进展缓慢、办理困难的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制度有望在珠海率先破冰,但由于该政策牵涉到国家层面,能否在珠海开闸尚面临许多不确定性。

  “我们的目标是在现有的国家政策下做一些突破,不是国家另外给一个新的政策,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金湾区人社局一名负责人表示,过去,金湾在外籍人才引进方面没有任何突破,上面的政策怎样,当地就如何执行,现在需要创新,适当简化。

  至于如何在绿卡方面创新突破?未来外籍高端人才在金湾居留将享受哪些便利?该名人士称,当地成立了一个专门的人才办正在着手研究,具体的措施尚未出台。

  将探索大学生“双证”就业模式

  除了向外揽才,金湾区决心加大内部对人才的培养,将实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充分利用区内的珠海职业技术院校,特别是与德国合作共建的格力学院,以及区科协组织举办的技术创新方法培训班,深入开展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围绕“三高一特”等重点企业积极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逐步实现技能人才评价多元化、社会化。

  其中一个值得瞩目的创新是,金湾还计划全面实施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计划,推动高校将大学生取得职业资格纳入学分管理,率先探索大学生持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就业新模式。

  金湾区目前拥有广科院、城职院、遵义医学院、艺术学院以及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五所高校,加上正在筹建的格力学院,在校生十余万人,人力资源储备丰富,但除城职院,多侧重学历教育,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所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仍是短板。

  金湾区政府相关人士透露,除了城职院由市管,其它高校均由省教育厅管理,因此推动高校大学生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双证”模式,区里主要是以建议和引导为主,能采取的措施有限,希望尽量调动高校与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政策的初衷很好,但结果怎么样有点悬。”长期从事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中国民建广东省委委员、科技信息工作委员会主任张学彗说,现在高端技能型人才匮乏,政府引导大学生从过度重视学历教育转向技能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是好事,但问题是如何执行,现在不少高校的教授本身就是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思想僵化,而很多学生从小接受的是应试教育,缺乏创新能力,学校能不能培养好技能型人才、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自己并不乐观,“即便考了证,但未必就是高端技能人才,两者之间有差距。”

  安排3亿鼓励研发创新

  《计划》还透露,金湾区财政3年内将安排3亿元,采用政府资本金注入、股权投资、科研项目资助等多种方式,鼓励扶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如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出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珠海分实验室、珠海市工业设计及模具制造技术公共实验室、中药民族药研究重点实验室、重大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电子产品与通信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珠海南医大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到2017年,全区新型研发机构达到8家以上”。

  金湾区渴望透过该《计划》实现创新能力的飞跃发展,但如何让众多的科研平台真正为实体产业服务,转化为经济效能,而不只是一纸证书,仍是挑战。

  金湾区长欧阳德红在早些时候的创新驱动大会上直言不讳,目前金湾区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数量较少,服务功能比较单一,主要的企业孵化器—康德莱国际医疗城,目前仅实现了办公场所租赁这一功能,严格来讲未达到科技孵化器的标准、电商产业园也还只是一个概念。而南医大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与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范围比较小。

  三年计划推动10家企业开展“机器换人”

  金湾还表示,将培育和布局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其中智能机器人将依托骨干企业和项目,支持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设备更新等技术改造,三年计划推动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

  在用工荒以及政府的引导下,金湾区多家企业纷纷加入了机器换人的大潮。位于金湾联港工业区的珠海市西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透露,公司发展势头很好,去年年产值增幅超过20%,但由于位置比较偏僻、周边配套不完善,正面临员工流失的问题,因此企业决定加大对自动化生产线的投入,提高机械化程度,减少用工量。

  同样迫于用工荒,位于三灶的庭佑化妆品公司几年前就开始采购机器人。“一台机器人造价四五十万,可以顶八九个工人,测算下来半年到一年仅节省的人工开支就可以回本。”庭佑化妆品公司一名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最关键的是机器人任劳任怨,不会突然撂挑子。金湾区科工信局一名干部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称其到企业调研,不少企业都对采用机器人兴趣浓厚,关键因素除了机器人效率高,与今天新生代工人跳槽太频繁、管理困难有关。

  随着企业陆续用机器取代工人,是否将冲击就业市场,我们会不会因此失业?多名受访企业家对此表示,对于一些从事简单加工密集型产业的工人,未来受机器人冲击会比较大,很多枯燥、简单的工作将由机器代替,但也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且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可用的青壮劳动力资源日趋紧张,机器人更多的是填补那些招工困难的岗位,传统工人也可以从简单、危险、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事一些更轻松,但更需要知识、技术的岗位,劳动强度会降低。

  金湾区计划至2017年,形成智能制造产值规模超1 0亿元,年产值超亿元智能制造骨干企业达到2家。

  目标

  3年8个目标要倍增

  金湾区计划通过三年努力,在研发投入、孵化能力、高层次人才等8个方面实现倍增。


  到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140多亿元增长到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到23万元每人;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升到1 .3%;规模以上工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实现倍增,达到32%;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27%以上;金湾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实现2家以上。

  采写:南都记者杨亮

  作者:杨亮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