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
 全国教育服务机构

 热门职业
加强顶层设计 避免人才计划成“帽子工程”
2017-03-20 12:15:24 】 浏览:745
 

  近年来,国家多部委、各省市纷纷推出各种人才计划,为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政出多门,定位重叠,各种各样的人才计划客观上形成了很多“帽子工程”。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王向朝日前谈及人才计划时说:“目前国家有影响力的人才计划已近20个,各级各类有一定影响的人才计划也近百个。这些形形色色的‘帽子’与科技资源、职称、评奖、待遇紧密挂钩。由于事关前途命运、事关‘功名利禄’,要想在学术界有建树,抢‘帽子’似乎成了不可不做的功课。”

  亟需梳理人才计划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整体科研水平低、高端人才有限,中央出台的“人才计划”,为青年人才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培养造就了一批重点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和科技创新人才。

  “但是现在‘帽子’过多过乱,已经背离人才计划激发人才创新、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的初衷,负面效应日益凸显。”王向朝表示。

  王向朝分析说,首先,大大小小的“帽子”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帽子链”。有了“帽子”容易得到更多的“帽子”,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公平。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太多资源集中在少数人身上,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第二,“帽子”的光环被过度放大,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在想方设法以高薪和动辄千万的经费吸引各种“帽子”人才,一些人为此频频“转会”,导致“转会”成风,甚至出现了单位之间的恶性竞争。

  第三,抢“帽子”使很多青年人偏离了正确的研究方向,为了凑论文拿“帽子”,他们不做重要的,只做短平快的;不做原创的,只做跟风的。结果是离论文近了,离成果远了;离“帽子”近了,离贡献远了。另外,抢“帽子”也助长了学术界“拼关系”的不良风气。

  对各类带“帽子”人才计划过多过滥的情况,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副系主任邢新会深有同感。

  邢新会表示,现在“帽子”人才计划可谓体系繁多,目不暇接。让科研工作者忙于带“帽子”,评委专家忙于评审,其负面效应日益明显,令人担忧。“这种‘帽子’与名利紧密关联的机制让一些年轻人都以戴上‘帽子’作为追求,难以去真正热爱科学,投身于科研事业,更无法静心去创新,形成非常令人担忧的恶性循环。”

  “这已经背离了人才计划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初衷。”邢新会表示。

  建立完整的人才计划体系

  各种带“帽子”人才计划已经成为科技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全社会关切的问题。与此同时,将各种人才计划梳理整合,建立完整的人才计划体系目前已成为专家们的共识。

  王向朝表示,当务之急是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梳理整合各种人才计划,避免政出多门、定位重叠,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才计划体系。限定同一申请人的人才项目申请数量,避免一人多冠“赢者通吃”。针对高层次人才,建议实行薪酬福利指导制度,一方面让高层次人才的收入与其贡献相匹配,另一方面,设定薪酬上限,避免不正当竞争。

  第二,加强管理,完善评选机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评选标准的设定以实际能力和潜力为核心,避免盲目“重海外、轻本土”“重学历、轻能力”“重论文、轻实际贡献”。同时,完善跟踪评估和淘汰制度,评估不达标者予以摘帽。

  第三,地方政府梳理本地各种层次的人才计划,使之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并适应地方特色。建议地方的科研经费统一申报公开,避免科研经费重复资助,提高科研效率。

  邢新会则表示,要集中力量打造权威的国家级青年创新人才计划,按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潜力做关键的评价指标,制定科学严谨、严格评价制度和标准,营造年轻人能够进来的宽松包容自立的人才发展环境。

 

(责任编辑:韩梦晨)